中国绿色时报1月4日报道(记者柏章良刘继广)屯垦戍边,兵团人个个是好男儿。兴林种果,兵团人同样都是一把好手。每年九十月份,当你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来到兵团人聚集的阿克苏、石河子、阿拉尔、和田市,会发现这里的田间地头,到处欢声笑语,瓜果飘香。于是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哪里有兵团,哪里就果美,哪里就民丰。
新疆,虽然地处祖国边陲,经济欠发达,但是,这里拥有瓜果生长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悠久的林果生产历史,为新疆瓜果甲天下的美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抓住这一难得的有利条件,大兴林果业,不仅在沙漠中造出了片片绿洲,而且富裕了一方百姓,将生态和民生两面林业大旗高扬在边疆的广袤大地上。
果令如山屯垦戍边,军令如山。兴林富民,果令如山。兵团农一师,这支与王震将军率领的三五九旅一脉相承的部队,在发展林果业方面也有着一股子狠劲。
他们提出,要充分利用兵团和师市的自然资源、组织管理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三大优势,实现建百万亩特色林果业基地、产百万吨优质果品、创百亿元林果产业的三个一百宏伟目标。围绕实现三个一百目标,2012年,在师市党委的领导下,阿拉尔市全面开展林果产业的提质增效活动,坚持以三园(红枣、苹果、核桃)、标准化精品园、亩效益超万元高产高效示范园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以红枣为主的林果产业基础设施和经济体系建设,实现林果业产值和产量稳步快速增长,为师市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思路决定出路。
2012年,全师共计完成造林面积1.04万亩,完成师造林任务的104%;新增果园面积3.4万亩;完成果品总产55万吨,其中红枣30万吨,实现了20%的增长速度;落实三园建设面积8.6万亩;建设亩效益超万元果园10.6万亩;争取国家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贴息贷款、三北防护林等项目资金6000余万元2012年10月20日,对于屯垦新城、西部明珠阿拉尔市来说是一个值得特别记忆的日子,由兵团主办的中国阿拉尔第三届红枣文化节在这里开幕。红枣节期间,人们不仅欣赏了著名平民歌手阿宝激情放歌的风采,而且耳闻目染了兵团发展林果产业、振兴边疆经济的巨大成就。一个红枣节,就签约项目31个,达成合同意向金额10.2亿元。林果搭台,红枣唱戏。
兵团人依托林果产业大力振兴地方经济,让沙漠绿洲焕发出了无限的活力和生机。红枣当家红枣,还是红枣。
走进新疆和田市,走进兵团农十四师,仿佛走进了一个枣的海洋。美玉之都、地毯之源、丝绸之路、歌舞之邦、瓜果之乡、长寿之区、桑皮之城、万山之祖、军垦之父说起农十四师所在的和田市,师政委赵建东如数家珍。然而,最让赵政委自豪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们的224团和224团香甜的红枣。
因为,在224团红枣高产示范园里,曾经留下过许多中央领导同志的足迹。红枣给224团带来了荣誉和效益,224团发展红枣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举措更加有力。
明确发展思路。大力推行统一果树品种、统一栽植技术、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灌溉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治的五统一原则,促进红枣产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完善科技服务网络。坚持把团场科技队伍作为技术推广的龙头,向职工推广成熟的技术成果;技术人员下连入户,开展技术承包,抓好技术服务;各连队配备1-2名技术副连长(技术员),家家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真正构建起了较完善的团、连、职工三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为提高红枣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技术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绿色标准化生产。食品安全是红枣的生命线。
2012年初,224团制定了《农资准入管理办法》,提高农资销售的准入门槛,加大处罚力度,净化农资市场,保障生产安全,提高红枣质量,为赢取市场发展空间扫除障碍。层层开展技术培训。以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枣树管理水平为重点,聘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进行技术讲座或现场指导;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培训技术人员和职工;建立典型示范基地或示范园,帮助广大职工掌握现代枣树管理新技术;制作《红枣矮密早丰综合管理技术》光盘和技术操作规程,发放到每个职工手中,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强化枣树田间管理。
春华秋实。2012年,224团红枣种植面积达13.4万亩,挂果面积达12.2万亩,测产鲜枣79005.1万吨,平均单产647公斤,产值达47403万元,产量较2011年增加了36.1%,产值较2011年增加了25.88%。224团仅仅是农十四师大力改善生态、发展林果产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截至2011年底,农十四师林业生态资源总量达249万亩,其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129万亩、人工生态经济林93万亩、人工防护林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1%;优势特色果品基地建设已成规模,2011年林果产量达45万吨,林果产值达50亿元。赵建东兴奋地告诉记者,兵团以红枣为主的林果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辐射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每年仅果品采摘一项,就能为附近的皮山、墨玉两县30万农民工人均增收800元。一颗小红枣,活了一片天。
科技助力对于气候异常恶劣的新疆来说,干旱是林果产业发展的瓶颈。兵团农垦科学院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破除障碍的爆破手的职能。他们通过艰辛努力,研究出了沙漠微滴灌技术。
仅此一项技术,不仅克服了过去沙漠地带大水漫灌带来的水资源浪费和灌溉效果差的问题,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地类选择最佳灌溉时机、分次灌水量、停水停肥时间等,使果品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农十四师224团的红枣科技示范园,记者就看到这样的情景:兵团农垦科学院的几个年轻人正在顶着烈日,利用果树微滴灌技术系统,为果树滴灌绿色有机肥。兵团农垦科学院党委书记尹飞虎高兴地告诉记者,目前兵团农垦科学院研究的微滴灌技术,不仅在新疆林果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广西在甘蔗生产中就十分青睐这项微滴灌技术。
其实,兵团农垦科学院研究的林果科技栽培技术又何止微滴灌技术这一项。王新华院长说,通过全体科研人员的艰辛努力,近年来,农垦科学院陆续推出了兵团经济林标准园技术规范、兵团红枣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经济林产权改革调研、红枣直播建园技术调研、兵团经济林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意见等一大批科研成果,为推动新疆林果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贡献的背后,总会有汗水和拼搏。在农十四师224团的枣园里,人们经常会看见一辆奔波着皮卡车,这是兵团农垦科学院林研所为当地枣农传经送宝的科技服务车。
仅从2012年3月至10月,林研所的科技人员就累计为当地枣农提供技术服务多达700人次。其实,这只是兵团林研所开展技术服务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以服务兵团林果业发展,传播科技知识,致富团场职工为宗旨,兵团林研所发挥所内拥有多名林果业专家的优势,在兵团许多团场都开展了科技服务活动,内容涵盖杨树、梭梭、枣树、苹果、香梨、沙棘、葡萄等树种的栽培抚育、水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
兵团团场多分布在风头水尾,林地、果园立地条件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解决困难立地下果园生产效益差、果品商品率低的问题,林研所的科研服务团队从研究果实发育规律等方面入手,运用滴灌施肥技术,在果树不同生长期辅以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使用的思路,历时4年,开展20种试验,获得1万多个数据,终于研制出了果实专用膨大剂,并在部分果园中应用,使果品商品率超过95%,一二级果品率达到90%。针对北疆寒冷地区产业调整途径少的难题,林研所认真分析当地的气候特点,提出沙棘生态经济兼用树种产业开发,选育出3个沙棘良种,发明2项育苗专利,制定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推广种植面积2万多亩,成为北疆林业发展的新亮点。
屯垦戍边,兵团人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林果兴疆,兵团人同样异彩纷呈。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二五期间,在全体兵团人的共同努力下,兵团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新疆的征程中一定会有更加出色的作为。
本文来源:pp电子app平台下载-www.livechatgenie.com